close
有人質疑米其林不懂日本料理,給星星並不公正。幾年前蔦得獎時,輿論認為忽略了其他豚骨、煮干、鴨出汁的受歡迎口味,只喜歡醬油。
我自己的經驗,米其林向來對抗輿論,而且在創造力這一環上有獨特的觀點。不同高級割烹,平民美食的拉麵大家容易有自己的觀點,也因此容易和米其林相衝。
鳴龍這一顆新星,對我來說可以理解,但我不夠喜歡,只好敬謝不敏。
店在大塚,自從得星後人龍絡繹不絕。
前頭排隊的妹子是個醫學生,一直在用ipad看解剖圖。好胃口。
喜歡招牌。
咖啡廳或洋食屋的扮相。
其實台灣的小吃職人們也可以打扮得幹練乾淨啊,不一定要吊嘎,美學上的升級都會對食物加分的。
不過咱們家鄉好熱好熱倒是真的。
担担麵 800 元。食券機制。
很有趣的湯頭,意圖大膽,很具侵略性。
胡麻、牛骨、雞湯、蛤湯,味覺的不同刺激一波接一波巨浪襲來,像60年代美國少年們的狂飆派對,色彩鮮豔、主張嗆辣。
大概是我這碗特別辣油用得多了,有點把香氣蓋住。
這碗麵並不走醇,完全是潑灑的油漆,嘩地撒在火車邊牆上,刷地穿過舊城區。
麵條加水少,煮得硬,偏豚骨系會用的麵條。吸湯力很強。
一旁的醫學生妹子越吃越慢,我問她會辣嗎?。
「有一點,」她苦笑地說,「你們台灣人呢?」
應該能接受的算多吧。但我沒能喝完。
出來外頭人龍一樣沿著公園長長一列,期待著米其林體驗。
如果要說,米其林應該是給了大膽創造出全新可能的鳴龍星星。比起美味,鳴龍更像是某個新世代拉麵的領頭啟發者。
我比較老派,想吃點醇厚的東西,可能不會再來。心裡倒想著怎麼沒跟人家多聊一點。
延伸閱讀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